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的道德四维剖析

点击数:277 | 发布时间:2025-06-04 | 来源:www.lzmft.com

    摘要: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很多新特征。从道德层面四维剖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道德认知不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和道德行为悖谬等缘由。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从提升道德认知、加深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和规范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加大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道德剖析;四维;成因;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将来、民族的期望。
    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深入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靠谱接班人。这样来看,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但伴随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愈加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和对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看上去非常重要。

    1、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征。

    (一)从犯罪性质上看,暴力化程度加剧,弑亲案件频发。

    未成年人从其自己身体特征来讲,犯罪力量较为薄弱,因而从理论上说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性质是偷窃、侵占等非暴力犯罪。但依据法制网—法制日报2010年发布的《国内未成年人犯罪动向数据报告》①(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有关方面的统计和抽样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日趋明显,紧急暴力犯罪比率明显上升。近年来,犯打劫、强奸、奸淫幼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5类紧急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罪犯约占全部罪犯的50%左右。未成年人推行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省份频繁发生未成年人置伦理道德于不考虑,残酷杀害祖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及其他亲属的案例。比如,河北唐山年仅15岁的莫某因爸爸长期虐待妈妈和自己,为了让柔弱无助的妈妈和自己可以得到解脱,莫某伙同两名男士未成年伙伴,杀去世了我们的亲生爸爸[1]。

    (二)从犯罪形式上看,普通的一同犯罪较为常见,出现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未成年人年龄小,感情脆弱,倚赖性较强,故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帮派。且因为未成年人是非分辨能力较弱,容易相互影响,故极易形成一同犯罪。《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10年,一同犯罪一般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个别区域甚至达到了80%以上。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未成年人模仿黑社会,打造未成年人帮会的状况。据调查,1 793名未成年犯中,“有过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想法”的632人,占36.03%;“已经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147人,占8.38%。而且这类比率逐年增加,这都将给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三)从犯罪动机上看,突发性的犯罪较多,出现无因犯罪现象。

    大部分的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少,容易因一时冲动犯罪,且一些未成年犯平常表现很好,甚至非常老实。但在特殊状况下,因为一时冲动,容易致使激情犯罪。《报告》调查的180例个案显示,因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33.52%。未成年犯中的绝大部分在犯罪时,不了解或不考虑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动机模糊,出现无因犯罪现象。有的未成年人犯罪缘由只是由于看人“不爽”就动手伤害而致使犯罪,很多犯罪是临时起意,动机不明,盲目为之。

    (四)从犯罪方法上看,智商化犯罪增多,互联网邀约成为犯罪新动向。

    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种类呈现渐渐扩展趋势。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已由1998年的100个,进步到2008年末的130个,增幅达30%。且近年来出现的互联网诈骗、金融合同诈骗和风险计算机互联网安全犯罪等智商化犯罪不断增加,应引起有关方面关注。《报告》显示,8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与接触互联网不好的信息有关。一些未成年人对互联网依靠程度极高,沉迷互联网暴力游戏、“互联网偷菜”

    游戏等,将游戏情景带入现实生活,体验暴力、盗窃的快感,从而致使犯罪。在受访的未成年犯中,“常常进网咖”的占93%、“沉迷互联网”的占85%,而上网主要为了“聊天、游戏、浏览黄色网页、邀约犯罪”的达到92%。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一些未成年人借助QQ群结成帮派,聚集犯罪。

    2、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四维剖析。

    目前新形势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未成年人主观方面是什么原因,也有客观方面是什么原因。从道德层面来剖析,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不足。

    未成年人道德认知是指未成年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基本理解和学会,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2]。因为未成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期,其道德认知进步水平相对低下,而道德认知进步水平低下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是直接有关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极容易致使犯罪行为的产生。未成年人道德认知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方面。

    1.家庭层面。

    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的刚开始历程应该是家庭道德教育,这是未成年人道德认知中的重点环节。第一,家庭意识和父母性格不好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爸爸妈妈教育观念的落后、偏差与父母的不好的性格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进步水平,孩子受其不好的影响而产生不好的行为,甚至直接或间接地致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二,家庭教育功能不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进步,有些家庭采取骄纵过分娇纵、简单暴力、放纵自流等不适合的教育方法,使得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发生扭曲,致使犯罪行为的产生。最后,家庭德育缺失。有些留守儿童、单亲孩子或孤儿缺少来自己家里庭的道德教育,使其失去道德认知进步中的家庭德育环节。此类未成年人性格表现出孤僻、冷漠,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高发群体。

    2.学校层面。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途径。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好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观念的神圣使命。第一,教师的不好的品德或缺少师德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不关爱、不信赖学生,都会给未成年人的认知进步、智商提升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第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二者互不交流、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认知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最后,国内目前单纯的应试教育严重干扰着道德教育的推行。有些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推行填鸭式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紧急缺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洪志坚: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的道德四维剖析育,认知进步不健全,是非分辨不清,容易在外面的魅惑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层面。

    未成年人是道德认知进步的重点期,社会原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方面。第一,是不好的的社会风气。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魅惑,加以外来文化的进入,旧社会残留的痕迹,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滋生着一些与公共道德、社会文明不相称的丑恶现象。第二,传媒的负面影响。传媒的主导倾向是积极、正面的,但也夹杂着很多的“文化垃圾”,这容易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便是对消极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未成年人也会从负面去认可和效仿。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较强,认识社会能力、自控能力和抵御外来魅惑的能力较低,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在缺少正确引导的状况下,总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极易受社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产生精神空虚,好逸恶劳,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这类错误的思想严重干扰了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使其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道德情感缺失。

    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是指未成年人依据道德认知形成肯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别人的道德行为等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缺失集中体目前亲情观、友情观和爱情观等3个方面。

    1.淡薄的亲情观。

    未成年人在亲情观上第一遭到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日趋功利主义,物质需要日趋强烈,所以对亲情渐渐淡化;第二,因为目前未成年人自立性增强,自我感觉与爸爸妈妈有代沟,缺少与爸爸妈妈真诚的感情交流,彼此之间缺少基本信赖感,父母很难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使得家庭的亲情渐渐淡薄。依据《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并不乐观。在对未成年犯和爸爸妈妈关系的调查中,觉得爸爸妈妈没能尽到监护和抚养责任的超越40%,怨恨爸爸妈妈的达32%。

    亲情淡薄使得部分的未成年人为了物质和资金才联系爸爸妈妈家人。甚至某些未成年人明知自己家庭困难,仍为了满足其虚荣心,对爸爸妈妈丝毫不减地进行索取。当爸爸妈妈满足不了其物质和资金的欲望时,便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弑父杀母,走上犯罪道路。

    2.盲目的友情观。

    未成年人因为道德认知不足,致使其很难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友情观表现出盲目性的特征。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家庭间的贫富差距。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富有些和贫困的未成年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富有些孩子只和富有些孩子交朋友,致使贫富有别家庭的未成年人之间缺少一同的语言。这样来看,未成年人在交友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利益倾向性。加之未成年人在学习日常不可防止地会遭到学习成绩的好坏、个人性格的开朗或内向,与是不是擅长与人交往、是不是遭到老师关注等原因的影响。有的未成年人会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在与人交往时会更多的想到保护自己,致使友情的真诚度不够,友情基础薄弱,嫉妒之风较盛。当形成自卑、攀比、嫉妒、重利等思想而又未得到正确的引导时,未成年犯总是使用简单、极端和暴力的方法解决日常的一些平时性矛盾,导致让人惋惜的后果。

    3.幼稚的爱情观。

    未成年人在爱情观上还不可以正确对待异性的情感,表现出对待爱情幼稚的特征。伴随经济的进步、物质条件的充足,目前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情况较之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加之伴随社会的进步、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当今未成年人的小孩子早恋现象愈加常见。多数未成年人在情感上表现得非常幼稚,极少或者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中有一些人底线意识不强,情感表达缺少分寸感,在情感交流中缺少应有些心理戒备,没情感保护观念,缺少道德考虑,只凭借我们的感觉,以致盲目发生性行为,导致了心理伤害。更有甚者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强行发生性关系而致使犯罪,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三)道德意志薄弱。

    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是指未成年人在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过程中,可以自觉克服自己可以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根据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需要办事,追求理想价值目的达成的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行为得以坚持和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

    未成年人时期是心理进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目前国内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的道德认知出现认知模糊、混淆和与社会道德标准相差甚远的现象,部分未成年人道德意志薄弱,判断能力低下,容易受低俗文化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是非不分,恒心和毅力不足,在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下总是意志极易消沉,很难抵御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长,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依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网2010年发布的司法数据来看,国内2009年全国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中,有302 023名青少年遭到刑事审判,其中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共77 604名,未成年人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率已经超越了四分之一[3]。

    因道德意志薄弱而致使犯罪的例子显见于未成年人涉性犯罪中。因为目前未成年人性发育较早,又极度缺少性爱文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达,使黄色文化不只满足于传统的淫秽的书刊和录像等载体,成为了网络上肆意蔓延的黄祸。未成年人模仿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在遭到性感观刺激后一时冲动之下很难自持,容易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产生性犯罪行为。要加大性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培养打造正确的恋爱观、贞操观,加大自尊和自爱教育,树立正确道德观,防止未成年人不好的性意识萌动和不好的性行为冲动带来的影响,看重引导未成年人打造正确审美标准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未成年人的意志水平及辨别能力,帮助未成年人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升华,即便面对不好的刺激及魅惑,也能正确选择、坚决抵制。

    (四)道德行为悖谬。

    未成年人道德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已内化了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对待别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由此可知,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等活动使未成年人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大家并不可以期许一个不了解德为什么物的未成年人表现出道德的行为,或者不可以期许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未成年人做出道德高尚的行为。而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不只需要未成年人具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且还要有道德体验。假如仅仅有道德认知,即在理性上认识到道德,而没形成道德体验,认识到的道德没得到个人的内化过程,那如此子仍然不可以保证道德行为的出现。

    未成年人因为道德认知不足、道德情感缺失或者道德意志薄弱等缘由容易出现不道德行为。未成年人的不道德行为假如缺少准时有效的教育引导,任其自流,总是容易转化为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带有常见性的前兆,即不好的或不道德行为。《报告》中问卷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不只有年龄的标志,十三四岁是个比较危险的年龄,同时,未成年人犯罪还有行为上的一同点。在对1 793名未成年犯问卷调查,犯罪前有过不好的行为的选项中,“夜不归宿”占63.11%,“接触不好的青少年”占10.72%、“逃学旷课”的占5.67%。而“常常离家出走”的占31.69%。这类数据表明,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都有明显预兆。

    未成年人在其学习、日常处于社会化进步的重点阶段。一方面寻求别人及社会认可感较为强烈,其次因为道德意志较为薄弱,致使心理独立性与坚持性相对较差。因此,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容易趋于与群体维持一致,来获得个人及社会认可。未成年人犯罪从犯罪形式上看,一同犯罪现象较为常见。因为未成年人心理进步尚不成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尚未完全形成或稳定下来,假如部分缺少道德认知且道德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或者犯罪行为,且这种不道德行为或者违法犯罪行为在群体中反复出现,就可能致使其他个体最后对此种行为产生内部认可,就会干扰其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已基本形成或稳定下来的未成年人,最后致使其扩散的可能性加强,从而可能引发群体的不道德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四维剖析。

    从上述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知、情、意、行”

    4个道德维度的剖析后大家可以看出[4],未成年人在成长成熟阶段受外面影响较深,道德自律性较差,容易出现因为道德认知不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和道德行为悖谬等缘由而致使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产生,最重要的是从道德层面去探寻对策。

    (一)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水平。

    要提升未成年人道德认知水平,应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联网,动员社会力量来拓展帮教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好局面。第一要提升父母素质,改进并加大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马克思过去说过,父母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父母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开办的“父母学校”,并重视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法律意识,重视言传身教,如此才能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要创造好的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如此能给予未成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水平。第二,学校应倡导并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改变以往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错误理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必学课程,推行启发式教学。学校应抓住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关键时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情操。同时学校也应当拓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向未成年人灌输基本的法律常识,帮助未成年人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最后,要创造好的社会环境,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培养“道德的人”,第一需要有“道德的社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创设,不能离开整体社会环境的优化。大家要严格管理网咖及电子游戏机室等经营场合,取缔风险未成年人身心进步的黑网咖。公安政法机关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应联合起来,着力净化社会风气,扫除与公共道德、社会文明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使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不受错误思想和现象的影响,切实提升未成年人道德认知水平。

    (二)加深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深度。

    第一,在亲情方面应加大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使未成年人知道爸爸妈妈培养孩子的不容易。爸爸妈妈应与子女打造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加大爸爸妈妈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真诚的感情交流,打造基本的信赖感,创建好的家庭环境,加深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深度。第二,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不以利益作为择友的唯一准则。孔子把朋友划分为损友和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所以当未成年人择友时,应指导其以孔子的这种划分为依据,多交正直、宽容和常识渊博的益友,少交脾气暴躁、犹豫不决和心术不正的损友,那样就会大有裨益。加深未成年人益友之间的情谊,可以增强未成年人道德情感。未成年人道德情感加深后,可以克服他们的某些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最后,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对待异性的感情,要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未成年人感情交往的底线意识与情感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在爱情上的挫折或失败成为致使其犯罪的因素。

    (三)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能力。

    个体的道德自律性越强,越倾向于根据道德标准行为,也就越困难受外面影响而做出不道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依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进步理论,未成年人在9~11岁进入自律阶段,儿童只有达到了自律阶段才算有了真的的道德。因此要促进道德的形收获需要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律性。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律性,即增强道德意志能力,应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第一通过意志力训练等渠道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调控水平。意志力的训练应坚持贴近实质、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做到活动困难程度适中,形式生动,办法有效。自控水平提升,有益于未成年人增加自信,增强恒心和毅力,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不随便舍弃而半途而废,自觉地选择合适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和挫折,直到达成目的。第二,未成年人的自控水平提升、自制力增强,道德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提升,就降低了随波逐流的可能性,更可以抵制住眼前形形色色的魅惑,从而坚持我们的道德信念。要帮助未成年人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阶段的升华,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水平及道德辨别能力,防止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四)规范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规范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第一应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水平,让未成年人明确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关注未成年人本身的身心发展趋势,坚持正确宣传教育导向,把《公民道德建设推行纲要》主张的“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和基本的法律常识作为未成年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对未成年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和培养,让未成年每人人皆知、每人践行,将这类最基本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按部就班地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的法律素养[5]。第二,针对已经出现的未成年人不道德行为,应该准时给予有效的纠正和教育,重视引导启发,不一味地搞训诫,防止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正面宣传的未成年人先进典型对未成年人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反面的典型事例,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的教程。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且有部分未成年人出现娇生惯养、任性固执等现象的实质,大家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基本道德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互助精神,从小掌握做人。最后,在实践层面大家应积极组织拓展道德实践活动,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体验教育和培养教育。以体验教育为基本渠道,依据未成年人身心进步的具体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拓展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广大未成年人常见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加深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力,规范道德行为准则,使道德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应该注意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道德细节,准时发现未成年人的行为偏差,准时进行教育、引导和纠正,切实做到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注解:

    ①《国内未成年人犯罪动向数据报告》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于2009年9至11月组织职员到全国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报告,此次调查共发放1 800份问卷,采集有效信息1 793份。课题负责人为操学诚(原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党组书记、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协会副会长)。本报告2010年9月1日发布于法制网—法制日报。

    参考文献:

    [1]操学诚。国内未成年人犯罪动向数据报告[EB/OL].

    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gov.cn/index/content/2010-09/01/content_2268685.htm,2010-09-01.

    [2]曾盛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社会,2004,(11)。

    [3]最高人民法院。
    2009年全国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表[EB/OL].2010-04-08,http://www.court.gov.cn/qwfb/sfsj/201004/t20100408_3853.htm.

    [4]潘玉腾,陈赵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四维渠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N].人民日报,2004-03-20,(1)。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